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H.H.第三世多杰羌佛學術論文之《空即是色 萬法生情》

圖片
  H.H.第三世多杰羌佛學術論文之《空即是色 萬法生情》 檔案下載恭聞: 《多杰羌佛第三世》正法寶典– 學術論文  (365-372頁) 學術論文 簡介 三世多杰羌佛 雲高益西諾布頂聖如來學術論文頗多,但由於很多都屬於佛教之哲理,易與佛法專題相似,故我們將三世多杰羌佛剖析佛法道理的文論開示歸入『百千萬劫難遭遇無上甚深佛法類』的法音中,此處只選取以藝術修養、心理發展、道德提升等為主題的部分論文,以資大家學習、受用。 空即是色 萬法生情 中國畫有著獨具的空間意識、空間感。空間有整體空間,有為數眾多的各種形狀的空間所組成的二維空間群。這些空間無有定相,也並非筆作輪廓的復現,而是由筆作墨像分隔成各種虛實,似有似無的異狀空白。這些空間的互相呼應,自然表現出只可心會不可言傳的節奏感、運動感。它們直接導引著人們的情感,產生極強的魅力。因此,我們要追求無畫處皆成妙趣的效果。要明白“惜墨如金”正是惜白如金的妙處。空間包括畫面上的構圖、佈局、筆道、呼應,即安排的空白,行筆的意到筆不到,對比的互相聯繫,以及色彩的照應。古有云:“空白即畫中之畫。”任何一個畫種也脫離不了空間而獨立,就是佈滿色彩的部分西畫也主要以色彩的面積與形狀的關係對比造成“三一律”的透視空間感,這種空間造成了色化為空的藝術。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在中國畫上正是無意識狀態造成的結果,是高層次的表現藝術,是對筆墨紙及物象的磨練達到爐火純青後的“無法程度,即無法法亦法”。於法不構於成法,法在隨心所欲的任何一處的“自然”化境狀態中。所以名家裏手無意寥寥即滿紙氣韻。如白石老人的《雛雞圖》,畫面下部三隻水墨小雞,餘外無一石一樹一草一蟲,僅書“白石山翁”四字呼應成趣,使之畫面出現大面積空間,但給人的感覺是空而不空,表現出的是心曠神怡的自然美,使卷面的佈局構圖及物體的安排渾然一體,加之老人行筆無我無琢意,其物象就流盈著自然的真源,因此這樣的空間就包涵著宇宙中的萬象靈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自然出現。再看白石老人的《枯荷圖》,無論從佈局、構圖,用筆以及墨與色的運用,都大大有別於《雛雞圖》。此畫滿紙墨㤫,畫面從上到下出現的是荷桿、荷葉、蓮斗、殘花以及斑斑點點的二維空間群。當我們面對大自然中的一片殘荷時,會發現其三維空間與《枯荷圖》二維空間群是一脈流韻的,不同的是大自然的空間感要受到各人視角和其它自然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