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第三世多杰羌佛學術論文之《空即是色 萬法生情》

 H.H.第三世多杰羌佛學術論文之《空即是色 萬法生情》

H.H.第三世多杰羌佛學術論文之《空即是色 萬法生情》

檔案下載恭聞:
《多杰羌佛第三世》正法寶典–學術論文 (365-372頁)

學術論文 簡介

空即是色 萬法生情

中國畫有著獨具的空間意識、空間感。空間有整體空間,有為數眾多的各種形狀的空間所組成的二維空間群。這些空間無有定相,也並非筆作輪廓的復現,而是由筆作墨像分隔成各種虛實,似有似無的異狀空白。這些空間的互相呼應,自然表現出只可心會不可言傳的節奏感、運動感。它們直接導引著人們的情感,產生極強的魅力。因此,我們要追求無畫處皆成妙趣的效果。要明白“惜墨如金”正是惜白如金的妙處。空間包括畫面上的構圖、佈局、筆道、呼應,即安排的空白,行筆的意到筆不到,對比的互相聯繫,以及色彩的照應。古有云:“空白即畫中之畫。”任何一個畫種也脫離不了空間而獨立,就是佈滿色彩的部分西畫也主要以色彩的面積與形狀的關係對比造成“三一律”的透視空間感,這種空間造成了色化為空的藝術。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在中國畫上正是無意識狀態造成的結果,是高層次的表現藝術,是對筆墨紙及物象的磨練達到爐火純青後的“無法程度,即無法法亦法”。於法不構於成法,法在隨心所欲的任何一處的“自然”化境狀態中。所以名家裏手無意寥寥即滿紙氣韻。如白石老人的《雛雞圖》,畫面下部三隻水墨小雞,餘外無一石一樹一草一蟲,僅書“白石山翁”四字呼應成趣,使之畫面出現大面積空間,但給人的感覺是空而不空,表現出的是心曠神怡的自然美,使卷面的佈局構圖及物體的安排渾然一體,加之老人行筆無我無琢意,其物象就流盈著自然的真源,因此這樣的空間就包涵著宇宙中的萬象靈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自然出現。再看白石老人的《枯荷圖》,無論從佈局、構圖,用筆以及墨與色的運用,都大大有別於《雛雞圖》。此畫滿紙墨㤫,畫面從上到下出現的是荷桿、荷葉、蓮斗、殘花以及斑斑點點的二維空間群。當我們面對大自然中的一片殘荷時,會發現其三維空間與《枯荷圖》二維空間群是一脈流韻的,不同的是大自然的空間感要受到各人視角和其它自然環境的影響。《枯荷圖》雖然滿紙墨㤫,而空間卻寥廓。由於空間群的相互韻律感在筆力、筆道、筆韻等方面造成了一元性的節奏,並與無住物象的真源相合出自然之氣,故而收到了“色即是空”的藝術效果。平中見奇,大返童心,正是達到了畫到熟時是生時的無我與空間的境界。

我們再來看看以奇取勝的潘天壽先生的藝術。潘老的國畫處處故意雕琢做佈局,而造成奇特的構圖,但這同樣是文人畫中一顆閃光的星星。細心琢磨他的藝術就會發現他在佈局格式等方面是精通的,實則是有形之中化無意。特別是空間上的對比角度、呼應等方面更為講究。

如他的《秋雁圖》,看得出是有意把構圖排成方塊圖案線路,其實裏面佈下了藝術魅力網,即死中藏秀,童心線點,圖上的人字雁行和題款的方位佈局,以及山石樹木,造成了一種空間呼應對比韻律。其中四個不同大小的“金石”,從上到下,由小到大,就給畫面分出了三個空間,於空間中見其焦、墨、樹草與其上方的雁行、題款,形成了一種互相連貫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韻律節奏感。此圖堪稱藝術精品無疑。

中國著稱的新都寶光禪院有對聯云:“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這句話道破了白石老人和潘老先生一代大師的藝術真諦。

魏文帝曹丕說:文章以氣為主。品格的清俗高下,不能以強制的辦法取得,出神入化的“無我”境界,以及“色、空”的藝術效果,亦非我們青年畫家一日之功所得。但這是我們藝術實踐的一大課題,每個藝術家必須走“師古創新”的路子。師古是傳統,創新必須將東西方的藝術、哲學、美學、文學等熔為一爐,“悟達真源”,把握物形外相及內在精神,以及表裏虛實之變化,寫出流韻,使其作品行筆奔放,運力潑辣,線條流走,形體似與不似,工而不匠,放而不野,有個性有魅力;達到這一步,再依諸學問追悟無我及空色無住的真源。那麼渾厚華滋,格高境大,氣韻生動的藝術境界就將人導入美的享受;我們的中國畫藝術就能求得一大飛躍,最終成為世界性的閃光藝術品。

文章鏈結:H.H.第三世多杰羌佛學術論文之《空即是色 萬法生情》

#第三世多杰羌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無常不曾饒過誰

佛教盛典洛杉磯登場 世界佛子齊誦《了義經》共迎南無羌佛佛誕(維加斯新聞網報導)

2019年4月5日華盛頓時報 – – 世界佛教總部聲明 (The Washington Times–Statement by World Buddhism Association Headquarters 4-5-2019)